重慶應發展微耕機抓住全國有千億市場
時間:2011-08-26 來源:本站 作者:管理員
人物檔案:
汪懋華:中國工程院院士,中國農業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,中國農業大學教授,我國著名的農業工程科學家、教育家,農業與生物系統工程與教育發展研究、農業電氣自動化與電子信息工程專家,是當代我國高等院校農業工程學科建設與教育事業的開拓者之一。
“重慶可以抓機遇發展小型農村機械產業。”18日,在北京,我國農業工程專家汪懋華院士接受記者采訪時說,重慶是全國現代裝備制造基地,微耕機產量雖占全國50%的份額,但全國還有上千億元市場等待挖掘。
搞微耕機也有大前途
記者:重慶是山地城市,緩坡耕地占63.4%,是不是重慶不適合搞農業機械化?
汪懋華:我看了一些重慶的材料,重慶因為沒有機械化,山區人工割稻子、收稻子,一畝地200塊錢。重慶山地仍可搞農業機械化,日本的農田也是斜坡多,但日本不到20年就實現了全面機械化。值得一提的是,重慶是現代制造業基地,其中小型農業機械制造業的總產值大概是30億元。特別像微耕機,重慶市微耕機占到全國總產量的50%,而全國的微耕機市場有上千億。重慶裝備制造業不要覺得只有搞大設備,才有發展前途,小型農業機械制造業對整個重慶的經濟發展能夠起很大的作用。
可學歐洲發展休閑觀光
記者:重慶農村山區多,農民收入低,如何才能提高他們的收入?
汪懋華:一畝地才收100元人民幣,200塊錢用來請人收割,那還有什么搞頭?山區勞動力轉移是出路。在城市里工作一年或八個月,至少能賺到一萬塊錢的工資。同時,山區有很多的獨特資源,有很多特色產業。作為一個特大城市,可發展休閑農業、旅游觀光?,F在都市生活壓力很大,到了周末的時候都愿意到農村采水果、休閑。我到美國和歐洲去,開一段路的汽車就看到有一個牌子,說這是他們的博物館,可以參觀、游覽,這是文化傳承,農業有這種功能。農民管理這個產業,也可以是一個提高收入方式。
院士與重慶
文革期間
在渝6年常跑田間地頭
“文化大革命期間,我在重慶生活了六年。因當時我們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搬到北碚的西南農大。”汪懋華說。毛主席那時候主張農業大學應該搬到農村去。
汪懋華院士生于廣東,在重慶工作期間,經常到北碚、璧山、涪陵等地農村調查。雖不會說重慶話,但到了農村的田間地頭,也可與老農促膝交談。